复刻 Web2 云服务的 EigenLayer,正在探索金融之外的新场景

撰文:Babywhale,Techub News

a16z 在 Web3 领域的投资的一大特点就是不会盲目跟风,而是经常在市场的普遍认知形成之前准确押中重点赛道,例如 2021 年 DeFi、新公链、NFT 大热之前就投资了诸如 Compound、NEAR、OpenSea、Yuga Labs 等项目或公司。而说到近两年 a16z 明显倾向的赛道和项目,就是再质押领域的 EigenLayer 以及知识产权领域的 Story Protocol。

说到 EigenLayer,我们的第一反应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再质押」三个字上。一切确实是从再质押而起,但发展至今,EigenLayer 的目标已经不再限于可以为参与质押的用户带来更多收益,而是以再质押为基础搭建一套 Web3 版本的云平台。处在以「收税」为主要盈利模式的 Web3,a16z不惜单次投入上亿美元押注的 EigenLayer 玩出了一套新的东西。

Web2 云服务的崛起

鲜有人知的是,a16z 的两名创始人 Marc Lowell Andreessen 和 Ben Horowitz 于 1999 年创立的 Loudcloud 被业界公认为最早的云服务公司,甚至比当前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商亚马逊云成立时间还早了 3 年。这或许也是 a16z 对云概念钟爱有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梅花网创始人任向晖在 2020 年发表的《云计算简史》一文中写道,「我们今天能够享受经济和便捷的云计算服务,主要来自两大动力,一是计算资源的虚拟化技术,二则是规模经济效应。前者发端于 2000 年后 VMWare 推出的 Hypervisor 虚拟化软件,它不再依赖一个母体操作系统,就允许用户将硬件和网络资源划分成多个单元,从而实现计算资源的池化、共享和按需调度。2006 年,亚马逊推出了 S3 对象存储服务和 SQS 简单队列服务,开创了公共云计算服务的先河。」

前者奠定了技术基础,后者在商业模式上开创了先河。对于需要相关资源开发线上服务的开发者来说,自行搭建服务器费时费力费钱,而且无法灵活应对对资源需求的增减,而规模化的云不仅可以通过规模优势获得成本优势和优质的资源,还有更高的安全性、容灾性以及灵活性等等优势。

据国信证券 2018 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 年,AWS(亚马逊云)在公有云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领域中的市场占比达到了恐怖的 47.10%。亚马逊也正是通过云服务成功在 2015 年扭亏为盈。

在国内,商业巨头阿里于 2009 年 9 月投资成立阿里云,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将云计算定为战略核心的大型互联网公司。2011 年,马云曾在内部讲话中称「每年给阿里云投 10 个亿,投个 10 年,做不出来再说」。在此之前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在 2010 年国内举行的「IT领袖峰会」现场,在对云计算的讨论中,李彦宏称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马化腾认为云计算成为「水电煤」要等上几百年甚至一千年,只有马云表示,如果阿里不做云,未来会死掉。

当时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对云计算重要性的误判可见一斑。时至今日,据国信证券今年 2 月发布的报告,2024 年全球公有云市场中,美国和西欧的占比达到了 54% 与 21%,而中国仅有 5%。但在这 5% 中,阿里云在 IaaS、PaaS 与 SaaS 上均占据了超过(或至少接近)1/3 的份额。

如此可以看出,足够大的市场、足够早的涉足和足够大的规模,让云计算巨头们可以在获得长期的红利与高市场份额。不过同样的事情在 Web3 领域会一样吗?

EigenLayer 想做什么?

对 Web3 的开发者来说,开发一块需要自建共识的去中心化产品,共识的真正建立、完善与安全性考验一直是一个繁琐的问题,就例如 Web2 开发者搭建一个网站、App 等。如果有一个产品可以为 Web3 开发者建立一整套基础设施,可以让开发者只需要专注于链本身的特质,包括通信、验证、共识建立等等问题都可以被一站式解决,而且不同于开发工具,是只需要提供验证交易的逻辑就可以直接启动产品,是否就是一款面向 Web3 产品的「云服务」呢?

至少 EigenLayer 是这么想的。上文提到了的提供验证交易的逻辑,即为我们常说的 AVS,主动验证服务。字面去理解「主动验证」,就是 EigenLayer 可以提供根据客户要求而执行的不同的验证功能。举些例子,Layer1 的验证逻辑可能最为复杂,而 Layer2 可能可以事先默认交易的有效性而在后续执行挑战来最终确认交易,预言机可能就需要一些机制来确保喂送数据的真实性,这都是在「验证」这件事上的区别。及时都是 L1,不同的共识机制都会在验证这件事上有不同的设计,其他方面则相对统一一些。

以上可能是对 AVS 一个比较通俗的解释,过于细节的技术我们不在此做探究。EigenLayer 最初主打「再质押」,用户持有的以太坊或者以太坊的 LST 代币都可以质押给 EigenLayer,并作为质押资产来为新产品提供验证服务。试想,单从安全性角度来说,例如 EigenLayer 向某新产品提供了拥有价值 1 亿美元的质押品的验证节点,则攻击者在无法攻破 EigenLayer 的前提下,其攻击成本就必定要超过 1 亿美元,类似于比特币和以太坊网络中的所谓 51% 攻击。

在最近的文章中,EigenLayer 较为详细得阐述了 AVS 的工作原理:由 EigenLayer 生成状态,将状态通过某种方式传输至目标产品或链的合约中,并且状态包含的链下计算最终需要在以太坊上进行验证。

EigenLayer 也表示,Eigen Labs 正在开发一种多链验证解决方案以用于利用 RPC 传输的 EigenLayer 状态。该篇文章中以共享排序器、SVM 环境和 Cosmos 应用链为例,逐个解析了 AVS 在各种环境下的实现方式。此外,EigenLayer 也表示计划未来添加更多开发组件,以帮助开发者更方便得推出产品或服务。

成为「Web3 云」领域的亚马逊可能是 EigenLayer 的目标和 a16z 的期望,单从可实现性上来看确实有不小的发展空间,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Web3 市场有没有足够的需求?

EigenLayer 的设想能否实现其实取决于未来 Web3 领域能否拥有足够多的可以使用以及愿意使用 AVS 的项目。就目前官网的信息来看,支持的 AVS 有接近 40 个,而获得了价值上亿美元的再质押资产支持的在 30 个左右,但目前暂时无法知晓具体的收益率。

从笔者的角度而言,未来项目的再一次百花齐放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这一天何时到来。迎合合规的 RWA、稳定币类项目可能不会轻易选择外部验证者,更多的还是要依靠 native 生态的壮大,但现在 Web3 的症结就在于除了金融之外似乎没有什么新的场景了,用户大都是来赚钱的,而不是来花钱的。

如果 Web3 永远只是金融的左手倒右手游戏,那么 EigenCloud 的天花板就会非常有限。因为应用端的爆发一定是不断满足各类需求,例如 Web2 应用满足购物、娱乐、社交等需求,催生出了数以万计乃至十万计的应用。Web3 并不像互联网一样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其充其量只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一个新的模块,除了「把一切在 Web3 重做一遍」的尝试以及所谓变革协作方式的尝试之外,除了不断发行新的资产之外,有多少需要在初期就需重点保护安全性的,真正意义的「产品」决定了 EigenCloud 的发展高度。

服务于共识安全性的非金融应用

EigenCloud 的核心,是将以太坊多年来建立的安全性直接扩展到了任何基于其 AVS 的产品上,将链下计算都最终放在了以太坊上进行验证,也就是将以太坊作为一切产品的底层保障。这实际上类似于 Web2 中云产品的操作系统。

EigenCloud 关于云的设想称不上是创新,但想到利用以太坊的安全性作为底层,并且不在设计上为了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也没有将自己发行的代币作为支付费用的方式。这样的机制提供了新的 native 产品设计思路,同时也为非金融类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金融最早被引入了 Web3,也是因为区块链天生就是账本,本身就是一个资产发行的「圣地」。稳定币、RWA 代币化一类的应用已然获得了主流的接受,但资产发行与资产交易的故事天花板已然是肉眼可见。若是例如曾风靡一时的 TON 小游戏这样非金融领域的应用也能够像稳定币一样被接受,那么 EigenCloud 的天花板就可以被指数级抬高,相信 EigenLayer 也有动力推动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并将 EigenCloud 这个本身就是非金融 native 产品的设计经验进行分享。

EIGEN7.36%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