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稳定币 8/1 上路:港股概念股爆冲,金管局急喊「小心泡沫化」

稳定币的风,继续吹。这厢美国《GENIUS 法案》被川普签署正式立法,那厢香港的稳定币迎来发行倒数计时。在即将到来的 8 月 1 日,香港《稳定币条例》就将正式生效。相比美国稳定币掀起的币圈巨浪,香港泛起的浪花在加密领域虽仅以涟漪论,但在股票市场,其却罕见地展现了惊人的影响力。自香港的稳定币草案通过后,港股稳定币板块迎来飙升式上涨,不仅翻倍上涨不在少数,更是不乏 10 倍大牛股的存在,投资者津津乐道,上市企业喜迎增资。看似众人欣喜的局面,香港的监管机构,却有了新的担忧。近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官网撰文《行稳致远的稳定币》,欲给狂飙的稳定币市场降温。然而,面对这烧得吱吱作响的开水壶,这温,要降,实属有些困难。

一、香港的稳定币的「抢跑」与市场热情

5 月 21 日,香港的稳定币条例草案被立法会三读通过。在当时,由于美国稳定币法案尚处于参议会审议中,香港这一「抢跑」操作,在市场引发热议。实际上,从内容而言,牌照制、100% 全额储备、2,500 万港元实缴股本、反洗钱条例等,与其他主流地区的立法并无二致。

一方面,由于香港在加密领域影响力的式微,加之诸多抢跑操作的雷声大雨点小,加密市场普遍对其秉持着相对悲观的看法,认为即便香港不断夯实监管基础,完善监管条例,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下,最终也不过是美元稳定币的又一附属,发挥部分窗口的余热已然足够。

尽管加密市场不待见,但在其他市场,这一消息却是极大利好。在条例通过后,各大嗅觉灵敏的巨头企业纷纷抢滩布局,传统媒体、券商更是竞相报导,让稳定币实现了真正的突围破圈。一时间,对于稳定币的内涵、使用场景、价值意义的讨论持续发酵,逐步延伸至人民币稳定币的必要性辩论,稳定币这一兆市场,似乎就在爆发前夜。

二、金管局泼「冷水」:警惕过度炒作与泡沫化

就在本周五,香港的稳定币条例就将正式生效,将同步放开牌照申请。然而,就在生效前的一周,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却给稳定币泼了一盆冷水。在其撰写的《行稳致远的稳定币》一文中,明确提到稳定币正在过度概念化,并呈现出泡沫化趋势。

余伟文指出,在初阶段充其量只会批出数个稳定币牌照,希望投资者在消化市场利好消息时保持冷静和独立思考。他强调,许多机构仅停留在概念阶段,例如提出要提升跨境支付效率、支持 Web3.0 发展、提高外汇市场效率等,更不用说对风险的认知和驾驭能力。一些能提供应用场景的机构,缺乏发行稳定币的技术以及驾驭各种金融风险的经验和能力。对于这类机构而言,更务实的做法似乎是与其他稳定币发行人合作,提供应用场景,而非追求成为发行人。

同时,金管局将落实条例的监管和反洗钱两份指引征求市场意见,在反洗钱方面会订立更严谨的要求,尽量减低稳定币成为洗钱工具的风险。香港监管机构注意到,近期已出现借由推广数位资产和稳定币进行的诈骗活动,导致公众蒙受损失。《稳定币条例》于 8 月 1 日生效,根据条例规定,自生效日起,向香港公众推广任何无牌稳定币均属违法行为。

从上述言论可以看出,香港对于市场现状表示了担忧,对于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的审批更是秉持着非常审慎的态度。至于为何主管机构都要撰文来给市场泼冷水,缘由也很简单,稳定币在香港,实属有点过热了。

三、港股的「狂欢」:概念股的飙升与融资潮

这一过热集中体现在股票市场上。光明的景与非常初期的发展相对应,让稳定币成为了一个相当美好的资本故事,而在这一故事下,几乎所有与稳定币相关联的股票都迎来了迅速上涨,增长效应几乎立竿见影。

国泰君安国际在 6 月获批证券交易牌照,成为首家可提供虚拟资产全链条服务的中资券商后,6 月 25 日暴涨 198%,全年涨幅达 4.58 倍。

7 月 7 日,金涌投资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 AnchorX 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备忘录,将在跨境支付与贸易、稳定币应用场景拓展等四个领域探索潜在合作,第二日,金涌投资放量飙升 533.17%。

7 月 15 日,中国三三传媒公告称,公司已开展申请稳定币牌照的筹备工作,7 月 16 日,中国三三传媒收盘飙涨 72.73%,今年以来其累计涨幅高达 14.95 倍。

仅仅一个消息,就能实现直线拉升,足以看出稳定币叙事效应的强劲。而除了上述新加入板块的机构外,原有的老牌概念股也集体起飞,欧科云链、云锋金融、易鑫集团、新火科技控股、OSL 集团等今年累计涨幅均超 100%,就连被诟病已久的 A 股也被撼动,恒宝股份、四方精创、楚天龙等数位人民币概念股也都迎来倍数涨幅。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出于资本效应蹭热点的「变色龙」企业,或是实际想参与稳定币分一杯羹的金融机构,又或是出于降低结算成本、构建企业护城河的战略巨头,全都一哄而上。截至目前,据财新报导,已有五、六十家公司有意申请香港的稳定币牌照,既包括中国内地央企、金融机构,也包括互联网巨头。

四、牌照审批的严谨与未来展望

然而,申请热却不代表审批热。香港金管局就表示在申请的机构中,多数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缺乏实际应用场景,而具备应用场景的,却缺乏发行稳定币的技术和管控各类金融风险的经验和能力。仅为发行而发行,显然是香港不愿意看到的,也正是在此背景,香港金管局才表示,在初期仅会批出个位数的牌照。

与此同时,面对过热的牌照申请,香港金管局也有意采取初筛机制。财新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此次稳定币发行人的牌照将不会以申请人自行下载表格、统一提交书面申请的方式进行,而是会以类似邀请申请制来安排。即在实际操作层面,负责监管发牌的香港金管局将与有意向的稳定币牌照申请人预先沟通,了解对方是否合乎基本申请资质,只有在预沟通中获得基本认可,才会由金管局发出申请表格。

至于牌照花落谁家?从市场舆论来看,已然在参与稳定币沙盒试点的意向发行人,似乎有着更大的胜算。早在去年 7 月,香港金管局开启稳定币沙盒测试,京东币链科技、圆币创新科技、渣打联合体(包含渣打、安拟集团以及香港电信)等机构入选。到如今,沙盒测试已进入第二阶段,尽管金管局强调入选沙盒并不代表会下放牌照,沙盒企业也需按规申请牌照,但鉴于沙盒中先行测试的应用场景与风控基础,沙盒参与者对于如何迎合监管要求显然有着更多的心得体会。

整体来看,香港在牌照申请中主要看重三大方面,一是技术实现能力,是否具备发行技术要求;二是应用场景需求,需要具备实际方案与落实场景;三是风控能力,尤其要防范稳定币洗钱风险。客观而言,此前就已有广泛跨境金融与支付业务基础、具备完整风控体系的大型企业存在优势,而中小型企业的申请成功率,可谓相当渺茫,更多是陪跑的角色。

银行争相担任托管行: 据《21 世纪经济报导》,一些有意申请牌照的机构已敲定托管行:众安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已获机构选定;渣打银行和天星银行也是潜在的托管行;汇丰银行近期也推出了新的虚拟资产相关服务;此外,香港的中资银行也在积极部署,招商银行的招商永隆银行已加大对稳定币托管业务的推广。银行可藉托管行身份拓展分销和交易业务,进一步丰富收入来源。对香港银行业而言,在低利率环境下,储备托管业务是理想的轻资产业务。

业内人士估计,托管费的行业平均水准为 0.1%-0.5%。以「稳定币第一股」Circle 为例,其每年需向托管行支付数亿美元的托管费用。尽管托管业务前景广阔,但监管日益趋紧。香港财库局及证监会已就数位资产交易和托管服务提供商的发牌制度立法建议,展开联合公众咨询,旨在加强对加密资产托管业务的监管,并将相关牌照精简为 VATP、VAOTC 和 VA Custody 等几个牌照。

稳定币的应用场景与潜力: 圆币科技为金管局稳定币发行人沙盒参与机构之一,有意在以太坊公链上发行港元稳定币 HKDR。行政总裁刘宇接受报章专访时表示,拟发行的稳定币主要有 3 个应用场景,分别为数位资产交易、跨境贸易及资产代币化。她预计未来 3 至 5 年内,企业和个人的帐户开始出现稳定币会是常态。刘宇认为跨境贸易应用场景的机遇庞大。

香港有不少贸易商已尝试以稳定币在全球一些地区进行跨境结算,有了香港合规的稳定币以后,相信会有更多的传统企业更放心以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和结算。她引用真实案例显示,以稳定币作跨境支付,某些地区所需时间由原本 5 天至 7 天,减到 1 天;成本从 3% 至 6%,降到 1%。而该公司原有的圆币钱包于 2023 年底开始营运,可用作 B2B 支付,客户主要是贸易商,与跨境贸易应用场景具有协同效应。刘宇表示,该市场为「蓝海」,香港几以万亿计的 B2B 支付量,有潜力转变成稳定币,当牌照发出后,不缺需求。

另外,日后亦可能衍生以稳定币买卖金融产品的需求,并促成资产代币化应用场景。刘宇解释,若要追求低风险资产,可用稳定币买代币化基金,结算快速之余,也可全天候买卖。不过,香港现有的代币化基金仍未达到此优势,由于香港暂未有合规稳定币,「资产和资金上链其实是要同步进行,才能够达到区块链的效率。当有获牌的稳定币,整个市场就会解锁。」刘宇又指,去年稳定币 20 多万亿美元的结算规模,当中大量的还是数位资产交易。

虽然现时可用法币买卖虚拟资产,但稳定币在链上全天候运行,不受传统金融体系的时间限制。现时香港已有 11 间持牌的平台,刘宇说,稳定币属底层基建,需要流通,亦希望在其他持牌交易所上线。

刘宇透露,希望能与监管一起探索发行其他币种的稳定币,例如愈来愈多贸易在「一带一路」已在用人民币标价,若商家能直接用人民币收款,效率更高,也不用去承担汇率风险,惟须在监管同意的前提去做。谈到商业模式,刘宇解释,主要收入为稳定币总量的底层资产所产生的利息。此模式受利率周期影响,惟即使未来可能减息,行业潜力仍非常大。

她坦言对盈利目标没有具体时间点,形容为「需要长期深耕」的事情,因要建立建基于区块链的新金融和支付系统,但不需几十年才能形成新的系统,深信香港有非常好的发展基础。

结语:

总体而言,随着《稳定币条例》于 8 月 1 日正式生效,香港的稳定币市场将迎来新的格局。尽管金管局呼吁降温,但市场的 FOMO 一时半会,也很难骤降。一是美国稳定币发展与香港存在一定联动关系。在天才法案通过后,美国的稳定币狂热不减,Circle 连创新高,大型机构也多表示高度兴趣,再叠加加密市场的积极情绪与可预期的降息,美国稳定币还将迎来持续性叙事,而这一叙事,具备传导效应。二是香港的稳定币讨论持续延伸。

在最初,市场仅讨论港元稳定币本身,而来到如今,更多讨论开始集中于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必要性,国家智库如国家金融发展研究室、地方政府如上海国资委、各大券商咨询机构、社会组织等都开始关注这一话题。从现有观点来看,诸多观点认为应该在香港市场试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等到条件成熟,然后在国内以自贸试验区为代表的境内离岸市场进行探索。在此之前,香港 Web3 发展迟缓的原因,正是通道受阻,而若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可行,不仅让此领域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间,推动行业自身发展,长远而言对于现有金融系统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参与者而言,稳定币是有利可图的潜力市场,且正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发行人角度,对于零售主体发行人而言,稳定币可显著降低交易结算成本,提升竞争力;对于支付主体发行人而言,从媒介入手深入渗透数位资产市场,向全球金融设施迈进,亦有野心;即便仅为给股价添彩获得资本叙事,对于部分参与者而言也有动力参与,在概念盛行的近期,众安在线、第四范式、加幂科技、宜搜科技等超过 5 家家集团宣布了大额配股融资计划,OSL 集团配售逾 1.01 亿股,配售价为每股 14.9 港元,融资计划接近 24 亿港元。在发行之外,流量变现的主要承载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以银行为主体的托管方都正在积极布局,计划透过拓展获取行业红利。

基于以上种种,稳定币的炒作仍将在短期内延续,而牌照作为本场合规竞赛中的敲门砖,围绕牌照的竞争,也将进入白热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发展初期的产业,牌照的辐射范围大小、辐射效应强弱甚至业务需求的可行性,都有待考察,考量到硬性门槛 2,500 万港元,以及可能年超百万的持续合规费用,若无强劲的商业模式支持,贸然申请反而得不偿失。正如香港金管局的撰文,行稳致远者终究是少数,而更多只为蹭热点的企业,在经过牌照的洗涤后,打回原形也在所难免。对此,紧盯股票的投资者们,或许更要多一个心眼。

TRUMP-3.7%
ETH-0.3%
FOMO-1.41%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4
  • 分享
评论
0/400
文文发vip
· 13小时前
快上车!🚗
回复0
文文发vip
· 13小时前
坐稳扶好,马上起飞 🛫
回复0
文文发vip
· 13小时前
冲就完了💪
回复0
文文发vip
· 13小时前
冲就完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