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敘事」是加密貨幣行業最大的誤解,是時候回歸貨幣「金融主權」本質了

撰文:Zeus

編譯:Glendon,Techub News

編者按:本文探討了加密貨幣行業如何偏離初衷,過度關注基礎設施創新而忽視貨幣基礎,以及應用層的誤解,例如行業試圖將金融化強加於本不需要且難以創造真正價值的領域。而這種偏差也將導致技術成就與可持續價值創造之間的脫節。文章認爲,行業不應繼續追求「萬物皆需上鏈」,而應當回歸貨幣本質。

在近期的文章中,我探討了加密貨幣行業是如何逐漸偏離其最初願景的:過度關注基礎設施創新,卻忽視了「實現金融主權」承諾所需的貨幣基礎,這種偏差也將導致技術成就與可持續價值創造之間的脫節。

但我尚未深入探究的是,這個行業從根本上誤判了應該構建哪些真正有意義的應用。這種誤判正是加密貨幣當前困境的核心,也預示着真正的價值最終可能浮現的方向。

應用層的「海市蜃樓」

加密貨幣的敘事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演變,但始終貫穿一個主題:承諾在金融領域之外創造革命性應用。智能合約平台將自己定位爲「新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設想價值從應用層回流至基礎設施。這種敘事隨着「胖協議(Fat Protocol)理論」的提出而加速發展——該理論認爲,與 TCP/IP 協議幾乎不捕獲價值的互聯網模式不同,Facebook 和谷歌等應用公司攫取了數十億美元的價值,而區塊鏈協議本身也將積累大部分價值。

這塑造了一個特定的思維模型:正如蘋果的 App Store 或微軟 Windows 通過第三方軟件創造價值一般,L1 區塊鏈將通過支持多樣化應用生態系統來獲得價值。

但此處的根本性誤診在於:加密貨幣行業試圖將金融化強加於本不需要且難以創造真正價值的領域。

不同於互聯網成功數字化了人們本就渴望進行的現實活動(商業、通信、娛樂),加密貨幣行業正試圖將金融機制注入根本不需要它們的場景。其預設前提是:從社交媒體到遊戲再到身分管理,所有領域都能通過金融化和「上鏈」獲益。

現實卻並非如此:

代幣化社交應用大多未能獲得主流採用,用戶參與度主要由代幣激勵驅動而非底層實用性驅動;

遊戲應用遭到傳統遊戲社區持續抵制,他們認爲金融化會削弱而非提升遊戲體驗;

當涉及代幣經濟時,身分和聲譽系統一直難以展現比傳統方式更具吸引力的優勢。

這不僅僅是「我們仍處早期階段」的表述。它揭示了一個更深刻的真相:金融的本質是資源配置工具,而非終極目的。將社交或娛樂等活動金融化,是對金融社會功能的根本性誤解。

遊戲市場的特殊案例

值得特別分析的是,例如 CS:GO 皮膚市場或熱門遊戲微交易系統這類看似反例的存在。這些成功市場似乎與遊戲金融化論點相悖,但它們凸顯了一個關鍵區別:這些市場本質上是圍繞遊戲體驗建立的封閉生態,提供可選的裝飾品或收藏品交易,而非試圖將核心玩法金融化。它們更類似於週邊商品市場,而非對遊戲本質的改變。

當加密貨幣遊戲試圖將實際的遊戲玩法機制金融化——使玩遊戲直接等同於賺錢時,這從根本上改變了玩家體驗,往往會破壞遊戲原本的吸引力。關鍵的洞見不在於遊戲不能存在市場,而在於將遊戲本身轉化爲一種金融活動會改變其根本屬性。

區塊鏈技術與去信任化特性

在加密貨幣討論中,一個經常被混淆的關鍵區別是區塊鏈技術本身與去信任化(Trustlessness)特性之間的差異,它們並非同義詞:

區塊鏈技術是一組技術能力的集合,用於創建具有共識機制的分布式、僅追加的帳本;

去信任化是一種特定屬性,指無需依賴可信第三方即可執行交易。

實現去信任化需要付出切實代價——效率降低、復雜度提升和資源需求增加。這種成本需要明確的價值支撐,而這種價值僅存在於特定用例中。

例如,像迪拜這樣的實體使用區塊鏈技術管理財產記錄時,他們主要利用該技術實現效率提升和透明度增強——而非追求去信任化。土地部門仍是受信任的權威機構,區塊鏈僅作爲更高效的數據庫使用。這種區分至關重要,因爲它揭示了這些系統中價值的真實所在。

因此,去信任化僅在少數領域具有現實價值。從房產記錄到身分驗證,再到供應鏈管理,大多數活動本質上都需要可信實體進行現實世界的執行或驗證。將帳本遷移到區塊鏈並不會改變這一現實——它只是改變了管理記錄的技術手段。

成本效益分析

這就爲每個平台帶來了必須面對的直接成本效益分析:

該平台是否真正受益於移除可信中介機構?

這種收益是否超過實現去信任化的效率成本?

對大多數非金融應用而言,至少有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它們要麼無法真正受益於去信任化(因爲外部強制執行仍然是必要的),要麼收益無法覆蓋成本。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機構採用區塊鏈技術主要聚焦於效率提升,而不是爲了消除信任。當傳統金融機構在以太坊上將資產代幣化時(目前這種情況日益普遍),他們實際上是在利用該網路獲取運營優勢或進入新市場,同時又能保持傳統的信任模式。區塊鏈在此充當了改進型基礎設施,而非信任替代機制。

從投資角度來看,這帶來了一種挑戰:區塊鏈最有價值的方面(技術本身)可以被採用,卻未必能爲特定鏈或代幣創造價值。而傳統機構可以部署私有鏈,或將現有公鏈作爲基礎設施使用,同時它們還能控制最具價值的層面——資產和貨幣政策。

適應之路

隨着這一現實變得越來越清晰,我們看到一個自然的適應過程正在展開:

無需代幣經濟的技術採用:傳統機構採用區塊鏈技術但繞開投機性代幣經濟——將其作爲改進現有金融活動的管道;

效率優先於革命:重點從替代現有系統轉向逐步提高其效率;

價值遷移:價值主要流向具有明確效用的特定應用,而非底層基礎設施代幣;

敘事演進:行業逐步重新調整價值創造敘事,以適應技術現實。

這實際上是良性發展:爲何要讓一個活動推動者從價值創造者處虹吸所有價值?這種尋租行爲實際上與多數人認爲支撐整個運動的資本主義理想背道而馳。如果互聯網的價值捕獲主要流向 TCP/IP,而非上層應用(正如「胖協議理論」預測區塊鏈領域將發生的那樣),互聯網的面貌將截然不同(幾乎必然更糟)。這個行業並未失敗——它終於直面現實。這項技術本身具有價值並將持續進化,與現有系統逐漸融合。但生態系統內的價值分配可能與早期敘事大相徑庭。

誤入歧途:被遺忘的初心

要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我們必須追溯加密貨幣的起源。比特幣並非作爲通用計算平台或將一切代幣化的基礎而問世。它明確作爲一種貨幣誕生——是對 2008 金融危機以及人們普遍認爲的中心化貨幣政策失效的一種回應。

其根本見解不是「萬物皆應上鏈」,而是「貨幣不應該依賴可信的中介機構」。

隨着行業發展,這一初心逐漸被淡化,最終被衆多項目拋棄。以太坊等項目擴展了區塊鏈技術能力,但同時也稀釋了其核心焦點。

這導致生態系統中出現奇怪的脫節:

比特幣保持了其貨幣中心地位,但缺乏超越基本轉帳功能的可編程性;

智能合約平台提供可編程性,卻放棄貨幣創新而轉向「區塊鏈萬能論」。

這種分歧可能是行業最爲嚴重的錯誤轉向。本應在比特幣的貨幣創新基礎上發展更復雜的功能,行業卻轉向其他領域的全面金融化——這種本末倒置既誤判了問題,也錯配了解決方案。

前路之路:回歸貨幣本質

筆者認爲,前路在於將區塊鏈大幅提升的技術能力與其最初的貨幣目標重新連接起來。這並非解決所有問題的通用方案,而是一種專注於創造更優質貨幣的嘗試。

貨幣尤其適合區塊鏈,原因如下:

去信任化至關重要:與大多數仍然需要外部執行的場景不同,貨幣可完全在代碼即規則的數字領域運作;

數字原生屬性:貨幣無需將數字記錄映射到物理現實,可原生存在於數字環境;

明確價值主張:從貨幣體系中去除中介機構可以創造真正的效率和主權效益;

與現有金融應用天然連接:最成功的加密貨幣應用(交易、借貸等)自然與貨幣創新相關。

或許最重要的是,貨幣本質上是一個無需深度參與即可支撐萬物的基礎設施層,這正是加密貨幣顛覆的自然關係。然而,行業沒有創造與現有經濟活動無縫整合的貨幣,反而試圖圍繞區塊鏈重建所有經濟活動。

傳統貨幣的力量恰恰在於這種效用層路徑:企業接受美元無需理解聯準會;出口商管理匯率風險無需圍繞貨幣政策重構業務;個人存儲價值無需成爲貨幣理論家。因爲貨幣促進經濟活動,而非支配經濟活動。

鏈上貨幣應發揮相同作用——通過簡單接口供鏈下企業使用,就像使用數字美元無需理解銀行基礎設施。企業、實體和個人可完全保持在鏈下,同時利用基於區塊鏈的貨幣獲取特定優勢——正如他們今日使用傳統銀行基礎設施卻無需成爲其組成部分一樣。

行業與其試圖構建「Web3」(一個試圖將萬物金融化的模糊概念),不如專注於構建更優質的貨幣,從而找到更可持續的價值。它不僅僅是一種投機資產或通脹對沖工具,而是一個完整的貨幣體系,其機制使其能夠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可靠地運行。

當我們審視更廣泛的全球貨幣格局時,這一關注點更具說服力。在全球貨幣體系的演變過程中,世界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協調挑戰。現行貨幣體系固有的不穩定性,加上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使得我們真正需要中性的替代方案。

當前格局的悲劇不僅在於資源配置不當——更在於機遇錯失。雖然金融基礎設施的漸進式改進固然有其價值,但與解決貨幣根本挑戰的變革潛力相比,它們顯得微不足道。

加密貨幣的下一階段進化可能不在於擴展應用範圍,而在於回歸並實現其最初的目標。不是作爲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而是作爲一種專注的貨幣基礎設施——可靠的基礎,無需深究其機理即可支撐一切事物。

這正是加密貨幣最初承諾的深刻創新:並非將一切金融化,而是創造出足以充當全球經濟隱形基礎設施的貨幣。這種貨幣能在跨境跨機構間無縫運作,同時保持日益復雜世界所需的自主權與穩定性。它是一種賦能而非支配、服務而非限制的基石,它的發展不會擾亂最終賦予其存在意義的人類活動。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