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行業不是沒有進展,而是它的進展大多是「縱向打深」,而不是「橫向鋪開」。 **撰文:劉紅林** Web3 行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一次「應用爆發」的敘事:NFT 改變藝術品市場,鏈遊顛覆遊戲分發模式,DAO 改寫公司治理邏輯,AI+Crypto 要帶來「鏈上人工智能智能體」的新時代……但在一次次熱潮過後,我們仍要面對一個越來越清晰的問題:行業的邊界,似乎並沒有真正擴張。 有這樣的感慨,是今天看來吳說發的一個推文:「幣圈比較令人沮喪的是,似乎它的邊界經過了這麼多年沒有太大變化,比特幣依然是最大且唯一的共識,NFT 小遊戲 代幣化 AI+crypto 等試圖擴展外延的嘗試都暫時失敗了,ICO 無法取代 IPO,沒有企業用發幣代替上市,賭場依然是核心利潤來源,創業者不想來,現在流行的 meme 和 17 年 ico 差別也就那樣。」  確實,從市場結構上看,我們沒有迎來一個新的「主流資產」挑戰 BTC 的地位,也沒有出現一種新商業模式能讓 Web3 走出「金融科技」的範疇。NFT、鏈遊、SocialFi、AI 敘事,雖然一度熱度很高,但很少有項目真正完成從「概念」到「持續性應用」的轉化。 我們似乎在經歷一場集體幻覺——一個被敘事推着往前走的技術領域,每次嘗試走得更遠,結果卻發現仍繞不開最初的路徑。 ## 區塊鏈適配的邊界:真的適合「各行各業」嗎? Web3 的「全能幻想」在過去幾年被反復提起:我們要做「鏈上社交」「鏈上電商」「鏈上教育」「鏈上文娛」,仿佛只要一個行業還沒有接入區塊鏈,就有「改造」的空間。但冷靜看下來,區塊鏈本身的技術特性——不可篡改、可確權、無需中介執行的合約邏輯,確實非常適合金融類場景,卻未必適合信息流導向或社交驅動的業態。 互聯網的底層邏輯是「復制零成本」,而區塊鏈的邏輯恰恰是「復制受限 + 每次寫入都要付費」。在這種技術結構下,試圖用區塊鏈重做一個像 TikTok、淘寶或 Twitter 的東西,從一開始就是錯配。成本高、體驗差、性能不穩定,而用戶並沒有特別迫切地需要「去中心化社交」或「可溯源直播平台」。 更重要的是,即便有一些行業看上去確實有「確權」「追溯」「分潤」的需求,比如音樂版權、藝術品交易或電商供應鏈,但區塊鏈的加入並未真正降低成本或提升效率,更多的是增加了理解門檻與運營復雜度。最終,「鏈改」變成了項目方融資的賣點,而不是商業效率的提升工具。 ## 整個 Web3 在爲兩個男人買單 某種程度上,目前整個 Web3 行業都在爲兩個男人買單。 一個來自中本聰——比特幣的創始人,他提出了「貨幣發行可以不依賴國家機器」的命題。從比特幣到穩定幣,從 CBDC 到匿名幣,全球範圍內的貨幣實驗,都可以被看作是在回應中本聰留下的這一命題。穩定幣的興起,本質上就是民間信用替代國家主權信用的探索;而各國政府的監管壓制,則是國家機器的自我防御。 另一個來自 Vitalik Buterin,也就是以太坊的共同創始人。他的命題是:「我們能否搭建一個永不宕機的全球性互聯網系統?」從智能合約、去中心化身份系統到去信任式治理(DAO),整個以太坊生態其實都在嘗試構建一個不依賴傳統信任機制的新系統。但現實是,鏈上系統仍面臨治理失效、Gas 費用高昂、性能瓶頸等老問題,「永不宕機」與「可持續運營」之間仍然存在結構性矛盾。 從這個角度看,Web3 的發展並非沒有意義,但它的擴展路徑,始終圍繞上述兩個問題——貨幣制度與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重構,而不是「全面滲透一切行業」的幻想。 ## 市場驗證:最成功的項目爲何仍是「金融科技」? 我們可以從行業中現有最「穩健」的業務形態看出真實情況:交易所、穩定幣發行、鏈上資管、跨境支付、托管服務、RWA(Real World Asset)資產上鏈等。這些方向無一例外地具有金融屬性,並解決的是具體的市場需求與監管適配問題。 Circle 的 USDC 正逐步在多個國家實現「類銀行」模式,與本地支付系統直接對接;香港的持牌虛擬資產交易所,正在吸引傳統金融機構探索「代幣化金融產品 + 交易所掛牌」的新路徑;新加坡則借助金融監管沙盒快速推進 RWA 試點,將地產、基金等傳統資產以 Token 形式流通。這些都是明確在現有監管體系下「向前一步」的嘗試,雖遠非顛覆,但具有現實落地價值。 相反,我們很少看到有「鏈上社交」平台存活超過一輪牛熊週期,也幾乎沒有鏈遊能跳脫「短期發幣 + 短命生態」的生命週期,至於鏈上內容平台、DAO 城市治理等方向,大多仍處於實驗性階段,談不上「爆發」。 ## 「僞應用」的反復:我們是不是在浪費資源? 行業內有一個普遍存在的風險:大量資金、人力和資源,被投入到某些不具備可持續性的應用敘事中。這些項目往往具有很強的「融資邏輯」,但缺乏可復用的產品邏輯或技術路徑,最終容易走向「演示完成即終止」的尷尬局面。 比如某些「AI+Crypto」項目,本質上不過是在鏈上調用 OpenAI 接口,嵌入代幣激勵機制,本質功能與 Web2 AI 工具無異,甚至體驗更差。又比如部分 NFT 社交項目,用戶留存完全依賴於「二級市場預期」,一旦價格回落,社交價值也隨之崩盤。 這類項目的普遍特徵是:敘事先行,場景虛構,產品滯後,缺乏穩定用戶需求支撐。而投資機構與創業團隊在週期推動下,反復將資源傾斜至這類方向,不僅拉高了行業泡沫,也稀釋了原本可能在基礎設施、支付、合規等方向上的持續投入。 ## 是幻覺,還是我們不願接受「現實邊界」? 所以問題回到起點:區塊鏈的大爆發,是否只是幻覺? 也許是。但更精確的表達是:不是幻覺,而是誤判。 我們誤判了區塊鏈的適用邊界,把它當成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希望它能「包打天下」;我們誤判了用戶需求的普遍性,認爲所有人都需要「去中心化」;我們也誤判了合規門檻和技術成本,忽略了現實世界裏制度的慣性和效率的考量。 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在金融科技的邊界之內,Web3 仍有非常扎實的機會。全球支付網絡的重建、資產數字化的透明度提升、合規代幣發行和二級市場交易制度的逐步成熟,正在構成 Web3 最穩固的基本盤。它不需要過度敘事,不必顛覆一切,只要在這一領域持續提供真實價值,就足以撐起一個持續發展的產業。 ## 結語:回歸問題本身,才能繼續前行 區塊鏈行業不是沒有進展,而是它的進展大多是「縱向打深」,而不是「橫向鋪開」。行業不是沒有價值,只是這個價值並不等於所有行業都要接入 Web3;它不是沒有未來,只是這個未來或許比我們想象中來得更專注、更窄,但也更真實。 當我們回頭再看那些年提出的「鏈改一切」口號,可能會意識到:真正值得堅持的,並不是宏大的夢想,而是能夠穿越週期的技術適配和制度創新。而這些,恰恰並不需要太多想象力,而需要更強的執行力和更理性的行業認知。 Web3 最終會走向何方?我們也許不能預判所有答案,但至少可以明確一點:放下幻想,才能看見現實。而現實本身,並不需要修飾。
整個 Web3 在爲兩個男人買單,區塊鏈應用大爆發或許只是幻覺
撰文:劉紅林
Web3 行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一次「應用爆發」的敘事:NFT 改變藝術品市場,鏈遊顛覆遊戲分發模式,DAO 改寫公司治理邏輯,AI+Crypto 要帶來「鏈上人工智能智能體」的新時代……但在一次次熱潮過後,我們仍要面對一個越來越清晰的問題:行業的邊界,似乎並沒有真正擴張。
有這樣的感慨,是今天看來吳說發的一個推文:「幣圈比較令人沮喪的是,似乎它的邊界經過了這麼多年沒有太大變化,比特幣依然是最大且唯一的共識,NFT 小遊戲 代幣化 AI+crypto 等試圖擴展外延的嘗試都暫時失敗了,ICO 無法取代 IPO,沒有企業用發幣代替上市,賭場依然是核心利潤來源,創業者不想來,現在流行的 meme 和 17 年 ico 差別也就那樣。」
確實,從市場結構上看,我們沒有迎來一個新的「主流資產」挑戰 BTC 的地位,也沒有出現一種新商業模式能讓 Web3 走出「金融科技」的範疇。NFT、鏈遊、SocialFi、AI 敘事,雖然一度熱度很高,但很少有項目真正完成從「概念」到「持續性應用」的轉化。
我們似乎在經歷一場集體幻覺——一個被敘事推着往前走的技術領域,每次嘗試走得更遠,結果卻發現仍繞不開最初的路徑。
區塊鏈適配的邊界:真的適合「各行各業」嗎?
Web3 的「全能幻想」在過去幾年被反復提起:我們要做「鏈上社交」「鏈上電商」「鏈上教育」「鏈上文娛」,仿佛只要一個行業還沒有接入區塊鏈,就有「改造」的空間。但冷靜看下來,區塊鏈本身的技術特性——不可篡改、可確權、無需中介執行的合約邏輯,確實非常適合金融類場景,卻未必適合信息流導向或社交驅動的業態。
互聯網的底層邏輯是「復制零成本」,而區塊鏈的邏輯恰恰是「復制受限 + 每次寫入都要付費」。在這種技術結構下,試圖用區塊鏈重做一個像 TikTok、淘寶或 Twitter 的東西,從一開始就是錯配。成本高、體驗差、性能不穩定,而用戶並沒有特別迫切地需要「去中心化社交」或「可溯源直播平台」。
更重要的是,即便有一些行業看上去確實有「確權」「追溯」「分潤」的需求,比如音樂版權、藝術品交易或電商供應鏈,但區塊鏈的加入並未真正降低成本或提升效率,更多的是增加了理解門檻與運營復雜度。最終,「鏈改」變成了項目方融資的賣點,而不是商業效率的提升工具。
整個 Web3 在爲兩個男人買單
某種程度上,目前整個 Web3 行業都在爲兩個男人買單。
一個來自中本聰——比特幣的創始人,他提出了「貨幣發行可以不依賴國家機器」的命題。從比特幣到穩定幣,從 CBDC 到匿名幣,全球範圍內的貨幣實驗,都可以被看作是在回應中本聰留下的這一命題。穩定幣的興起,本質上就是民間信用替代國家主權信用的探索;而各國政府的監管壓制,則是國家機器的自我防御。
另一個來自 Vitalik Buterin,也就是以太坊的共同創始人。他的命題是:「我們能否搭建一個永不宕機的全球性互聯網系統?」從智能合約、去中心化身份系統到去信任式治理(DAO),整個以太坊生態其實都在嘗試構建一個不依賴傳統信任機制的新系統。但現實是,鏈上系統仍面臨治理失效、Gas 費用高昂、性能瓶頸等老問題,「永不宕機」與「可持續運營」之間仍然存在結構性矛盾。
從這個角度看,Web3 的發展並非沒有意義,但它的擴展路徑,始終圍繞上述兩個問題——貨幣制度與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重構,而不是「全面滲透一切行業」的幻想。
市場驗證:最成功的項目爲何仍是「金融科技」?
我們可以從行業中現有最「穩健」的業務形態看出真實情況:交易所、穩定幣發行、鏈上資管、跨境支付、托管服務、RWA(Real World Asset)資產上鏈等。這些方向無一例外地具有金融屬性,並解決的是具體的市場需求與監管適配問題。
Circle 的 USDC 正逐步在多個國家實現「類銀行」模式,與本地支付系統直接對接;香港的持牌虛擬資產交易所,正在吸引傳統金融機構探索「代幣化金融產品 + 交易所掛牌」的新路徑;新加坡則借助金融監管沙盒快速推進 RWA 試點,將地產、基金等傳統資產以 Token 形式流通。這些都是明確在現有監管體系下「向前一步」的嘗試,雖遠非顛覆,但具有現實落地價值。
相反,我們很少看到有「鏈上社交」平台存活超過一輪牛熊週期,也幾乎沒有鏈遊能跳脫「短期發幣 + 短命生態」的生命週期,至於鏈上內容平台、DAO 城市治理等方向,大多仍處於實驗性階段,談不上「爆發」。
「僞應用」的反復:我們是不是在浪費資源?
行業內有一個普遍存在的風險:大量資金、人力和資源,被投入到某些不具備可持續性的應用敘事中。這些項目往往具有很強的「融資邏輯」,但缺乏可復用的產品邏輯或技術路徑,最終容易走向「演示完成即終止」的尷尬局面。
比如某些「AI+Crypto」項目,本質上不過是在鏈上調用 OpenAI 接口,嵌入代幣激勵機制,本質功能與 Web2 AI 工具無異,甚至體驗更差。又比如部分 NFT 社交項目,用戶留存完全依賴於「二級市場預期」,一旦價格回落,社交價值也隨之崩盤。
這類項目的普遍特徵是:敘事先行,場景虛構,產品滯後,缺乏穩定用戶需求支撐。而投資機構與創業團隊在週期推動下,反復將資源傾斜至這類方向,不僅拉高了行業泡沫,也稀釋了原本可能在基礎設施、支付、合規等方向上的持續投入。
是幻覺,還是我們不願接受「現實邊界」?
所以問題回到起點:區塊鏈的大爆發,是否只是幻覺?
也許是。但更精確的表達是:不是幻覺,而是誤判。
我們誤判了區塊鏈的適用邊界,把它當成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希望它能「包打天下」;我們誤判了用戶需求的普遍性,認爲所有人都需要「去中心化」;我們也誤判了合規門檻和技術成本,忽略了現實世界裏制度的慣性和效率的考量。
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在金融科技的邊界之內,Web3 仍有非常扎實的機會。全球支付網絡的重建、資產數字化的透明度提升、合規代幣發行和二級市場交易制度的逐步成熟,正在構成 Web3 最穩固的基本盤。它不需要過度敘事,不必顛覆一切,只要在這一領域持續提供真實價值,就足以撐起一個持續發展的產業。
結語:回歸問題本身,才能繼續前行
區塊鏈行業不是沒有進展,而是它的進展大多是「縱向打深」,而不是「橫向鋪開」。行業不是沒有價值,只是這個價值並不等於所有行業都要接入 Web3;它不是沒有未來,只是這個未來或許比我們想象中來得更專注、更窄,但也更真實。
當我們回頭再看那些年提出的「鏈改一切」口號,可能會意識到:真正值得堅持的,並不是宏大的夢想,而是能夠穿越週期的技術適配和制度創新。而這些,恰恰並不需要太多想象力,而需要更強的執行力和更理性的行業認知。
Web3 最終會走向何方?我們也許不能預判所有答案,但至少可以明確一點:放下幻想,才能看見現實。而現實本身,並不需要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