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以太坊十周年來臨:ETH已經勝出
作者:Paul Brody 安永區塊鏈主管,來源:Coindesk,編譯:Shaw 金色財經
摘要
本月底(七月底),以太坊公鏈迎來十周年紀念日。在加密貨幣領域,人們花費了太多時間討論以太坊是否會成功,是否會成爲全球商業和金融下一階段發展的基礎。所有這些猜測都是徒勞的。以太坊已經勝出。只是失敗者還不知道而已。
你可能對我的意見不屑一顧,因爲我是臭名昭著的ETH“多頭”,而且已經持續十多年了。但還是請聽我把話說完。
附言:是的,真的,十多年了。Vitalik Buterin 讓我開始研究以太坊,而我之前擔任 IBM 高管時,曾在 2015 年 1 月的 消費電子展(CES)上展示了 IBM 在區塊鏈技術上的首次嘗試。那是另一個故事了,但自始至終我都參與其中。
區塊鏈首先且最重要的是一個技術平台。我們談論它們時仿佛它們是金融系統,但它們的表現和發展卻像技術平台。如果我們回顧技術平台的歷史,就能看到一些清晰的模式正在浮現,而以太坊似乎也在遵循這些模式。
首先,這是一個贏家通喫的行業。IBM 在大型機軟件業務中佔據 100% 的份額。Windows 佔據了 90% 的個人電腦市場。安卓系統覆蓋了約 90% 的智能手機。TCP/IP 佔據了約 99.9% 的網路流量。
這種模式不斷重演,是因爲計算平台有兩個因素有利於贏家通喫的商業模式。首先,新增用戶的邊際成本爲零。每個新增用戶幾乎不產生任何成本,因此網路可以免費增加新用戶。
其次,網路效應意味着用戶越多,網路的價值就越高,因此,落後者要趕上領先者極其困難(但並非不可能)。
在平台發展的早期階段,贏家往往來去匆匆。網路效應還不足以成爲關鍵因素,更出色的產品能夠將先前的領先者淘汰出局。在個人電腦和移動設備領域,我們很早就看到了這種情況,早期的領先者(Apple II、Commodore 64,以及後來的諾基亞和黑莓智能手機)都被令人矚目的新平台所取代。
然而,在所有這些情況下,平台“類型”本身都非常新(不到十年),而且廣泛採用率也相對較低(不到10%的公衆)。隨着以太坊正式成立十周年的臨近,我們已經超過了這兩個指標。許多報道稱,超過20%的美國人口擁有加密貨幣,而區塊鏈平台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歷史。
從技術角度來看,確實存在比以太坊更好的區塊鏈。全球標準的一個基本教訓是:最好的技術往往不會勝出。從錄像帶到 DVD 再到移動計算,平台之所以能獲得發展勢頭,是因爲它們在某些特定用例(如支付或 NFT)中達到了“足夠好”的程度。許多最成功的平台從未真正解決其關鍵問題,而且它們常常被硬塞進原本並非其設計初衷的用例中。
舉個例子:互聯網本身從來就不是爲語音和視頻設計的,也從未真正解決過服務質量管理的問題。但它已經足夠好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它,所以這就是如今我們打電話的方式。
所以,如果以太坊真的贏了,你可能會問,爲什麼還有那麼多蓬勃發展的區塊鏈生態系統?我認爲有兩個答案。
首先,大型網路和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不會一蹴而就。它們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全顯現,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往往很難看清誰在領先。
隨着以太坊向權益證明 (PoS) 的轉型以及 Layer2 生態系統的建立,以太坊網路顯然已經擊敗了其最大的競爭對手,並在已佔據主導地位的基礎上穩步發展。排名第二的參與者可能會不斷更迭,但如今想要扭轉以太坊的主導地位幾乎已不可能。
以太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佔據了智能合約生態系統的全部份額。隨着其他公鏈的上線,以太坊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態系統等關鍵指標中的份額大幅下降,在 2023 年降至約 50% 的低點。此後,它趨於穩定並開始再次上升,這得益於 Layer2生態系統的成功。沒有任何其他單一生態系統在總市場中佔有 10% 以上的份額。
這種模式並不罕見。1984 年,微軟 Windows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經過一番激烈爭奪,成爲最大的桌面計算平台。當時,它仍面臨來自 Commodore、Atari、Apple 等公司的激烈競爭。NeXT、Commodore、Atari 和 Apple II 一直銷售到 20 世紀 90 年代。iPhone 上市後的頭兩年,黑莓的銷量實際上還在上升。只有 Mac 在長期的個人電腦競爭中存活了下來。
在大型機業務領域,退出之路更爲漫長。1964 年 IBM 推出 System/360 之後,便在大型機業務中佔據了主導地位。由 Burroughs 和 Sperry(以 Univac 而聞名)合並而成的 IBM 最後的全球競爭對手 Unisys,在 2015 年制造了其最後一臺專有硬件大型機。
其次,區塊鏈生態系統本身的結構將進一步延長那些未能獲得發展的網路的“壽命”。其中大多數由基金會而非企業運營。因此,沒有股東可以要求資本回報。所以,那些不成功的鏈實際上沒有退出壓力。預計在未來可預見的時間內,它們會繼續發布小更新,並在 X 上發布大量與以太坊相關的內容。
如果要從技術標準的世界中汲取一個最終的教訓,那就是:一旦確立地位,領導者要失去其領先地位是極其困難且極爲罕見的。自 1984 年以來,Windows 一直是桌面系統的贏家。自 1964 年以來,IBM 一直是數據中心的贏家。我敢打賭,50 年後以太坊仍將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區塊鏈生態系統。